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 >网站主页 > 独家报道 >

两会聚焦|多措并举助力扩大内需战略实施

发布时间:2023-03-12 14:08 来源:中国报道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开局之年,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也将开启履职尽责的新征程,来自天南海北、身处各行各业的他们如何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备受关注。

《中国报道》新媒体平台特开设“两会聚焦”专栏,采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业界专家学者,全方位解读两会热点话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重点工作任务进行了部署,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报道》记者采访的多位代表委员均表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复苏,不仅是稳增长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大力促进二手汽车交易与家政服务业发展

2022年,我国汽车销量达到2686万辆,同比增长2%,而且汽车消费额约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同时,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3亿辆,全国84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汽车的消费已经进入“换购”时代,促进汽车消费重要性愈发凸显。

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伴随着二手车限迁政策的打破,跨区域的车辆交易将快速增加,为推动二手车在全国范围内的大流通、大流转,应让目前的优惠政策体系持续发挥应有价值,长期确定二手车经销减按销售额0.5%征收增值税政策。建议进一步简化交易流程,应用数字化手段提升二手车交易便利化水平,实现交易方在车辆所在地直接办理汽车转让登记手续。”

另外,姚劲波还特别提到应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家政服务业发展,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市场需求不断扩大,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独立成段将家政作为重要领域。

姚劲波表示,家政服务业在改善民生、促进消费方面的作用非常大。他建议鼓励和支持互联网龙头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解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痛点,提升优质服务资源供给,加强供需匹配效率,通过全流程的深度把控,做到服务标准化、价格透明化;支持家政企业应用数字化技术提高经营和管理水平,以进一步推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助力惠民生、促就业、扩消费。

发放专项消费券依旧是有效刺激经济复苏的手段

近年来,全国众多省区市采取发放消费券等办法来提振消费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接受《中国报道》采访时表示,在当前扩大内需、提振经济的背景下,发放消费券依旧是非常有效的刺激经济复苏的手段,对当地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

但在调研过程中朱鼎健发现,综合性通用消费券在刺激的精准度方面存在不足。为此,他建议各地政府发放专项消费券,对发放批次、对象、券种和数量等进行精密设计、精准投放。做好投放配比,对吃、住、行、游、购、娱等业态进行分类带动。“要发挥好消费券引导作用,鼓励各地发放跨区域的消费券。”朱鼎健坦言,在调研中他了解到,有些地方的消费券没有发放到最需要的人群之中,出现了受惠人群不够平衡的情况。因此,他建议各地政府结合实际,针对当地低收入人群和特殊群体发放消费专项补贴。比如可研究发放交通补贴+文旅消费的“捆绑式”券种,促进“跨省游”复苏。

另外,朱鼎健表示,税收调节是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尝试以文旅消费抵税。他建议有关部门可以考虑进一步优化现有政策措施,增加个人所得税的附加扣除项目。目前的7个扣除项目如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赡养老人等主要集中在家庭的刚性消费,下一步可将观看演出、购买景区门票、参与文化艺术培训等精神消费增设为扣除项目,设置适当的扣除额度。

让老百姓有钱花、敢花钱、有地方花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表示,扩内需关键在于提振消费,而提振消费关键在于让老百姓有钱花、敢花钱、有地方花。

田轩表示,让居民“有钱花”需要扎实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零工市场、赋能零工就业,做好困难群众生活保障,鼓励和支持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稳定有序的营商环境。

如何才能“敢花钱”,田轩表示,只有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有效提升民众的消费意愿,释放内需潜力,激发消费活力。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缓解教育、住房、养老、医疗等的民生压力,确保相关社会保障制度行之有效;提升公共卫生惠民水平,着力加强特殊群体关爱,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体系。

在田轩看来,“有地方花”是指创新扩大服务消费供给,促进消费升级,进一步扩展消费场景和空间,鼓励商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丰富多层次、多元化商品和服务供给;进一步完善城市和农村不同层级的消费载体;打造更加放心舒适的消费环境等等。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王哲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发布|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