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开局之年,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也将开启履职尽责的新征程,来自天南海北、身处各行各业的他们如何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备受关注。
《中国报道》新媒体平台特开设“两会聚焦”专栏,采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业界专家学者,全方位解读两会热点话题。
今年是香港中国企业协会能源行业委员会特聘顾问林至颖第一次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来到北京。他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选举过程中,自己的理念、热忱和过去的工作成果得到认可,也听到了更多对于香港发展以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心声。“期望在新岗位上将这些心声带到北京,并把全国两会中相关的国家政策和信息带回香港。”
林至颖心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履职第一年,他带来了《关于构建深港跨境新兴产业合作区治理新模式的建议》《关于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质量一体化 组建大湾区市场质量统一检测认证中心的建议》。围绕这两条建议,林至颖向记者阐释了如何通过创新协同机制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并就香港“再工业化”过程中如何同大湾区内地城市紧密合作,共同打造科技供应链、产业链发表看法。
制度创新与突破是关键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南部与香港的接壤处,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孕育着深港科技合作的希望。
林至颖表示,目前河套地区已被纳入香港的北部都会区建设,计划在2024年至2027年建成至少8栋大楼。在他看来,过去几年,,位于深圳的福田片区在全速推进,而香港河套地区的推进则较为缓慢。“科技领域的竞争不容等待也不容落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内的人才跨境流动、资金跨境使用以及协同管理等相关事宜,需要在制度和规则上有所突破。”林至颖说。
他建议,借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构建两地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让两地人员、资金和信息的流动更加自由开放,进一步提升深港市场一体化水平,”这需要从国家层面去考虑谋划。“
林至颖提出的《关于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质量一体化 组建大湾区市场质量统一检测认证中心》的建议,则希望能为内地制造的产品顺利“出海”支招。
“香港是许多国际产品的检测认证中心之一,内地的产品出口实际上要赴港检测认证后才可以。香港的产品虽然达到了国际标准,但如果回到内地销售,也要重新注册备案,重新走一遍流程。”林至颖建议积极争取中央层面的支持,设立一个粤港澳大湾区统一标准的产品检测认证中心。
在林至颖看来,统一标准的产品检测认证中心的设立,不仅能够降低额外增加的产品流通成本,有利于让更多香港产品更为便捷地进入10倍于香港市场的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进行销售,同时也将为内地企业的技术型、科技型产品“出海”提供更高效的检测认证通道。“这对于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深度联结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林至颖表示。
携手大湾区内地城市打造科技产业链、供应链
协同体制上的创新和突破,不仅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走向深度融合,也将为香港的自身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林至颖认为,尽管香港在金融、航运、国际贸易以及国际人才教育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现已面临“去工业化”后的“产业空心化”社会形态。他同时指出,现今的生产制造业大多要和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相结合,因而香港必须要和粤港澳大湾区里的内地城市有机协作,提高“再工业化”技术含量。
“产业空心化严重收窄了香港社会的就业渠道,也大大缩减了普通百姓财富积累的来源,由此产生的社会深层次矛盾也越来越多。同时这种经济形态又导致了香港本土产业升级换代的进展缓慢。”林至颖说。
“无论是一般产品的供应链或者是高科技领域的供应链,链条均由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物流等不同环节组成。”林至颖表示,过去40年香港的工业大量转移到珠三角地区,现在让制造业重回香港,粤港澳大湾区里的内地城市能够提供帮助。
“深圳、东莞等内地城市有强大的新兴产业基础,香港的传统优势是贸易、金融、航运物流,‘十四五’规划又确定了香港‘八大中心’的新功能定位。从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来看,不同的城市先找到各自的核心竞争优势,香港在发挥自身优势之余同这些城市进行协作,就可以共同打造出一条科技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在林至颖看来,世界上的其他湾区并不具备这一条件。
香港特区政府提出设立“北部都会区”,不仅为香港的“再工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香港和内地共建科技产业链、供应链提供了实践平台。
据林志至颖介绍,北部都会区打造的深港跨境高科技产业园区,主要是吸引香港的高科技企业以及全世界的跨国公司,国内及海外的高科技企业、高附加值企业、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到此地来设厂,进而生产高资金含量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形成高科技产业和名牌产业集聚的工业带和产业群。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陈珂
责任编辑:柴晶晶